茶文化
尋味易武
3月21日,春分,清風送爽,彩云獻瑞。
是的,我又下茶山了。
驅車從昆明到易武,六百余里,八個小時的車程,問山尋茶,為熱愛欣然奔赴。
朝辭春城冉冉日,夜沐易武淡淡風。
從易武鎮(zhèn)下車,爽朗的風鋪面而來,滿滿春的味道!
若在茶山趕上春,千萬和春??!
一 茶山行僅僅是為了做營銷賣茶嗎?
細細想來,從2013年入行至今,不多不少,經歷了10次茶山行。
許多茶友一定會揶揄我,茶山行,不就是為了營銷賣茶嗎?
我想說,也是,也不是。如果茶山行只是為了營銷賣茶,大可不必如此,吃相也不至于難看。
于我而言,茶山行有別的目的:
1.可以獲取第一首的茶山信息,了解春茶動向,繼而掌握市場動向。
2.更好的,更精細的品控當年產品。
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:看時令,挑茶園,定工藝。
看時令:即挑選合適的時機做茶,比如這幾天就已經有一些大樹茶上市了,許多茶友為了爭所謂“頭春頭采”,豈不知,這并非最適合的制茶時機點,因為這幾天的茶制出的滋味還有一些冬茶的味道,香氣或許高,但滋味,水路,氣韻都還未到正春的水準;
挑茶園:即挑選合適的茶園制茶。許多名山茶園可能去年好,今年未必好,可能會新移栽一些小樹進去,周圍的植被,生物多樣性有沒有受到影響,我們要實地考察這些茶園;
定工藝:根據當年的氣溫,降雨量,時令等調整出一套合適的工藝,比如每逢春茶大量上之前,先炒上兩鍋,試一下,怎樣的工藝更適合今年的新茶。
源頭才是品控師的戰(zhàn)場。許多制茶多年的同行,完全不理解源頭品控的價值,更不會知曉從樹尖到舌尖要經過怎樣的細節(jié),人家爭春,你也爭春,只是以為隨波逐流,毫無意義。
3.山長水遠,必托可信賴之人。
老實說,我的許多茶友,與我素未謀面,大家以茶為媒,交淺言深。完全信任我的品控能力和品鑒水準,深為感激。
我想對大家說:山長水遠,必不負大家所托!
二 茶區(qū)新動向以及今年的行程安排。
今晚剛到易武鎮(zhèn),就在鎮(zhèn)上阿姐家吃到了幾天前剛曬干的曼松。
也算是春茶的第一鮮了,客觀品飲感受是:
香氣很好,水路細膩,想來今年的春茶品質要比去年的好很多。但據曼松的阿姐夫透露,陸陸續(xù)續(xù)會有一些茶葉可以采摘制作了,但大量的春茶還要一個周,部分古樹,高桿恐怕要到四月中旬才能大批量采摘制作。
今年的易武之行行程安排如下:
第一站:曼松
第二站:麻黑,彎弓
第三站:蟒蛇箐,百花潭,同慶河
第四站:革登
茶友們想要了解,或者制作哪些山頭可以在評論區(qū)告訴我,如果時間充裕,我會逐一為大家做詳細的報道和介紹。